Menu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住建部:推进装配式建筑,让民众住上全装修房

新闻来源:  2019-08-30 17:00:21

  中国网新闻12月19日讯(记者 金慧慧)日前,住建部举行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平稳健康发展”新闻发布会。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司长苏蕴山介绍,今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整体发展态势已经形成。

  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苏蕴山介绍说,装配式建筑以工厂生产为主的部品制造取代现场建造方式,工业化生产的部品部件质量稳定;以装配化作业取代手工砌筑作业,能大幅减少施工失误和人为错误,保证施工质量;装配式建造方式可有效提高产品精度,解决系统性质量通病,减少建筑后期维修维护费用,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推进住宅全装修,发展装配式装修,不仅提升了装修的品质,节约了资源能源,而且减少了噪声扰民和建筑垃圾的排放。

  相对于传统现浇建筑,装配式建筑可缩短施工周期25-30%,节水约50%,减低砌筑抹灰砂浆约60%,节约木材约80%,降低施工能耗约20%,减少建筑垃圾70%以上,并显著降低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苏蕴山表示。

  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发展新型建造方式,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提出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地区,常住人口超过300万的其他城市为积极推进地区,其余城市为鼓励推进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现代木结构等装配式建筑。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住建部于2017年3月出台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管理办法><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对发展装配式建筑做了具体规划。

  各地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新建装配式建筑规模不断壮大。据统计,2015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7260万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7%。2016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为1.14亿平方米,占城镇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为4.9%,比2015年同比增长57%。2017年1-10月,全国已落实新建装配式建筑项目约1.27亿平方米。

  2017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了30个城市和195家企业为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示范城市分布在东、中、西部,装配式建筑发展各具特色;产业基地涉及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分央企,产业类型涵盖设计、生产、施工、装备制造、运行维护、科技研发等全产业链。在试点示范的引领带动下,装配式建筑逐步形成了全面推进的工作格局。

  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部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相关政策文件,整体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各地在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注重结合本地产业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在土地出让、规划、财税、金融等方面制定了相关鼓励措施,创新管理机制,确保装配式建筑平稳健康发展。

  北京市在土地出让环节创新招拍挂方式,“控地价、限房价”,由竞买人自主投报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方案,并率先在高标准商品住宅建设项目管理中运用企业承诺加履约保函的市场机制,确保项目建设成为装配式建筑项目。

  上海市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纳入土地征询和建管信息系统监管,在土地出让、报建、审图、施工许可、验收等环节设置管理节点进行把关,保证各项任务和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加强预制部品构件监管,开展部品构件生产企业及其产品流向备案登记。

  山东省推广全过程质量追溯体系,实行建设条件意见书、产业化技术应用审查、住宅小区综合验收3项制度,在土地及项目供应环节、规划和设计环节、竣工综合验收环节严格落实装配式建筑要求。

  苏蕴山指出,装配式建筑规模的扩大直接带动了设计、施工、部品部件生产、装配化装修、设备制造、运输物流、及相关配套等全产业链的发展。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引进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在提升本地装配式建筑发展水平的同时,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也对装配式建筑高度关注,相关机构已发布了装配式建筑主题指数。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建筑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也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为推动装配式建筑健康平稳发展,国家出台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等标准规范。各地也在不断加大标准规范编制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各地出台和在编的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达200余项,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力度不断加大。“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已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年已批复了21个项目,开展了近200个课题研究工作。据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曾宪新介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装配式钢结构住宅技术及现代木结构技术等都得到了较好地研发和应用,部分单项技术和产品研发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及装修全过程推广应用,提升了装配式建筑技术水平。

  苏蕴山还表示,下一步,住建部将按照“一体两翼,两大支撑”的工作思路,即以成熟可靠适用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为“一体”,发展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和BIM信息化技术为“两翼”,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和促进产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提升装配式建筑品质,平稳健康推动产业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12月18日,记者从市建设局获悉,《兰州市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审核后正式印发。

  根据《方案》要求,到2020年,全市累计完成4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示范项目建设任务。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到施工现场,将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建成的建筑,又称为预制装配式建筑。据了解,装配式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大量的建筑部件由车间生产加工完成,构件种类主要有外墙板,内墙板,叠合板,阳台,空调板,楼梯,预制梁,预制柱等;现场大量的装配作业,比原始现浇作业大大减少;采用建筑、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理想状态是装修可随主体施工同步进行;设计的标准化和管理的信息化,构件越标准,生产效率越高,相应的构件成本就会下降,配合工厂的数字化管理,整个装配式建筑的性价比会越来越高;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装配式建筑具有较大节省资源的优势。

 

 

  至2020年,江苏全省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施75%的节能标准;设区市新建商品房全装修比例达到50%以上,装配式住宅建筑和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租赁住房全部实现成品住房交付……省政府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新近出台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未来,江苏人居住的住房将更加节能环保、更加舒适有品质,越来越多的人将实现“拎包入住”的宜居之梦。

  据省住建厅副厅长陈浩东介绍,建筑业是江苏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十二五”期间,江苏建筑业保持年均15%的增长速度,多项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建筑业总产值和增加值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2016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95万亿元,增加值4173亿元,占全省GDP比重的5.5%。目前全省注册执业人员总数达30.66万人,人才队伍数量全国第一。建筑业吸纳就业786万人,其中江苏籍人员达476.6万,且70%来自农村,农民收入中来自建筑业的收益超过25%。

  陈浩东坦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建筑业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固定资产投资对建筑业拉动的边际效应也逐年递减,建筑业发展明显减缓,亟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培育行业发展的新动能。为此,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20多条具体措施,其中不少内容既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相关,又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

  《意见》明确,加快完善装配式建筑技术标准体系、市场推广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和监测评价体系。积极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木结构建筑,积极探索农村装配式低层住房建设。政府投资项目率先实现装配式建造,明确通过土地出让的建设项目装配式建筑比例要求。据介绍,我省近几年全面推行装配式建筑,南京、南通等城市目前地块出让时,已在合同中明确建设项目装配式建筑的比例。

  “扩大全装修成品住房比例”也写进了《意见》。倡导菜单式装修,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装修成本部分在住房价格监测体系中单独计算,至2020年,装配式住宅建筑和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租赁住房全部实现成品住房交付。 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陈晨表示,我省大力推进住房设计、建设和装修一体化,成品住房由开发商组织施工设计、建设和监理,专业化程度更高,更容易节省装修和时间成本,有效避免“二次装修”的资源浪费,同时还能减少建筑垃圾,减少对建筑物的结构破坏,减少对周围居民的生活影响。据了解, 目前南京新推房源中,全装修成品房占比已近六成。

  《意见》还以多条内容回应了老百姓关注的住房质量问题。提出实施“绿色建筑+”工程,推动绿色建筑品质提升和高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实施一批被动式建筑项目,高星级绿色建筑与被动式建筑增量成本在住房价格监测体系中单独计算。至2020年,实现建筑能效提升20%;全省新增绿色建筑5亿平方米,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建筑比例达50%。同时,明确建立全过程工程质量控制和评价制度,实施过程量化评估机制,工程结束后向社会公布量化结果。完善全过程工程质量的追踪、定位、维护和责任追溯机制,强化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对监督机构和人员的履职能力、履职情况的考核,结果纳入政府质量工作考核。

  本报记者 汪晓霞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资讯

滚动播报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