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资讯前沿 >

被妖魔化的楼市,催生了多少人格分裂案例?

新闻来源:互联网  2018-12-08 22:49:09

  壹

  一个多月前,朋友邀请我出席一个房地产方面的沙龙。

  当天的活动由当地一家老牌开发商赞助,场面铺排足够大,来了二三十位专家、学者、企业主,还有热衷房产投资的一线操盘者。有主流的,也有不入流的。观点不偏不倚,中规中矩。讨论预售制存废的话题,原本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伪命题。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根正苗红的主流经济学教授。主持人介绍说,X教授曾经数次通过公开或私密通道,向城市最高决策者上书并获得批示,顿时令人肃然起敬。但听完他的发言后,偶像人设崩塌了。

  这一位从头到尾的核心观点就是痛骂房地产如何绑架实体经济。这是我这些年来听到的最激烈偏颇的一次,听起来耳熟,细想想又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但要命的是,这位还拿出似乎相当充分的数据做支撑。不过,在发言的最后环节,却露出马脚来。

  原来,两年前他曾经在城市的东部近郊买过一套房。这两年来,屡屡为开发商的开发和销售资质不全而苦恼,一副弱势群体的样子。有现场懂法律的朋友提醒说,这种情况,完全可以维权解决,还告诉了他相当完整的操作攻略。只听得他轻描淡写地说,不用了,现在问题解决了,顺利地收了楼。这两年,这个盘的房价翻了一倍有多,净赚一百多万。

  我相信他骂楼市是一种职业与使命所在的下意识或无意识。但最后透露的买房,也是一种个人或家庭投资中的下意识或无意识,只是画风突变,太不协调。

  现场没有专家学者直接反驳他的观点。沙龙结束后,一块去开发商安排的酒楼吃饭。与熟悉的老师们闲聊,但见那几位表现出了相当的不屑,我的反应却是两个字:分裂。

  贰

  单位里有一位做财务工作的小同事。有一次聊起房地产投资的事儿,他的故事让我开了眼。

  原来,我十多年前刚刚踏进房地产大门时,他还在这座城市里的某大学读书。

  但这人颇有眼光,或者说是歪打正着,早早地在城市东南某家属院小区买了一套二手房。小高层没有电梯,也没有保安物管保洁。但就是这样的楼也费了他老大的劲儿。如你所知,刚刚毕业就结婚买房生孩子,老婆有好几年都没有办法上班赚钱,小日子过得紧绷绷的,都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这还没完。下面是要划重点的:他说拜城市CBD东移所赐,他所在的区域价值骤然爆涨,周围早已金融、电商、物流、豪宅、会展、文创的天下。摩天楼林立,天际线渐成。带动那个没有电梯物管保安保洁的旧二手楼房价噌噌上涨,快要往六万靠拢。

  有鉴于此,这位岁数不大的房产投资者在去年又一咬牙买了两套,一套公寓出租,一套大房改善型自住。原来的那套原始股同样用来放租。现在与之前相比,日子过得是滋润多了。

  他不可救药的是楼市里的坚定看多派。每每有唱多文章,总要发给我分享。在他眼里,是绝对不允许有人说楼市半个不字的。即使在当下有跌下行,会看自我安慰道,如果有闲钱,还会再出手买一套。

  这也是一种分裂。已经有点偏执,但未失理性。因为他始终相信,没有什么比房产更保值增值。顺便多说一句,这位老弟在股市里的钱也在牢牢套着,像不动产一样,十分“安全”。

  叁

  我一直叫他小王。其实,他已经不能算年轻了,应该叫老王。

  老王是我的小同乡。当年从家乡最好的大学的广告系毕业,来到南方这座一线城市实习,进了我所在的广告公司。我做策划,他做文案。彼此提携,算是与我有缘之人。

  不过,这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儿。

  老王这十多年来,一直在快消品的行当里修炼。最好的战绩,是在一家头部台企里做到了内地高管的最高职位。之后,因为个人家庭的缘故回到了家乡。到过许多家粮油蛋奶公司。其间还脱产两年读了一个传播学的硕士学位。这是一位有情怀有追求的文人雅士。

  但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这老弟今年下半年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回到了南方某一线城市,在一家他称之为假央企的副部级集团上班。职位不低,加班不少。待遇还算优厚。在这之前,我春节回家,他和我漏夜长谈,屡数内地城市的憋屈、迷茫与绝望,与这些逃离北上广的几乎是一种说辞。当时听他说一定要杀回南方,我以为是戏言,原来他是认真的。

  不过再回来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没错,工资收入是在增长,但涨不过城市的房价,而他现在,已经是真的想安个家了。

  周六晚上,快要入睡时,接到了他的一个长长的电话。他开始历数房地产的恶,那些妖魔化的用词与上面那位教授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他没有数据支撑。

  我能想像得到他所有关于房地产的认知资讯来自于媒体、网络。我忍不住开始有节制地教训他。我举了上面那位同事的例子。我不知道他有没有听懂。这么多年,他知道我一直在做房地产,但从来没有主动向我问地产的事儿,可能这次感觉是倦鸟归林,要有个窝了吧。

  肆

  楼市里的网红不少,能够长红不衰的不多。老潘就是其中的一位。

  有关老潘的新闻从来就没有间断过比如,最近这些年他开始不务正业干摄影去了。调动在房地产行业里积累的人脉资源,玩得溜溜的。

  但最近上热搜却是关于楼市的一个表述。在第九届财新峰会上,他说:中国房地产的市值是65万亿美元,超美国欧盟日本三地方总值,也超过国有资产总值。到底是房价高了呢?还是国有资产少了呢?还是有泡沫呢?这我不知道,你去判断。

  这些数据的来源并非秘密,但这样的比较还是挺吓人的。尤其是在当下,那啥啥都下行,观点抛出来难免一石激起千重浪。老潘差不多成了少数的清醒者之一。

  但转念一想,他本人何尝不是那推高65万亿美元的“黑手”呢?

  老潘和他掌舵的房地产公司,这些年转型的路上多有不顺,被业界戏谑为屡屡掉队。错失了一波房地产扩张的大红利。市值越做越小,项目越来越少,早已从百强榜中被踢出来。老潘也变成了坚定的唱空派。虽然他还嘴硬:

  我一直在想,如果中国的房价跌20%,我们是不是还活着,我想我们是活着的,但很多的房地产公司就不存在了。如果跌50%,我们拿资产负债表看,如果资产价格和房价跌50%,我们还能不能活着呢,我们还能活着,但更多的房地产公司不存在了。

  这种美好的愿望可能会是一个奢望。至少,在万科、恒大、融创、碧桂园们看来。

  伍

  对于楼市的分裂,还有一种是媒体的自相矛盾的表述:

  下面这段文字引自《新财富》杂志中的一篇文章:

  【开发商为何如此艰难】2019年上半年依旧是房地产企业还债高峰期,而按目前的房价走势推算,明年上半年的部分城市的新房市场会持续萧条,届时为了回款保命,会有大量房企选择打折抛盘,议价空间可能会更大。但这时候一定要购买品牌开发商楼盘,因为你不确定哪家房企会在这股潮流中阵亡。但这个窗口契机不会太久,因为小型房企摔倒会有大房企接盘,无关大局,但是如果政策不放开,楼市继续萧条一定会影响到大房企生存环境。大房企如果破产,会连带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出现连锁反应,这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在这之前,一定要抓紧上车。

  这段文字读起来像写小说吗?在无法锁定政策变量的前提下,一切的假设就好比自娱自乐,又好比YY。而读到后半段的时候,话头一转,抛出一个窗口期不会太长的说法。最后一句,则有些一泄千里的感觉了。明知政府不会袖手旁观,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一通,这样的低劣判断不要也罢!楼市关键时刻,最可怕就是这个吧。

  有句老话叫“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其本义是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旦行动起来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不过,老话沿用至今早已发生了许多变化,而笔者这两天听到这八个字,首先想到的则是:这不就是人格分裂嘛!有几个人几个企业能做得到呢?

  陆

  能够看懂的是专家,半懂不懂但敢于下注的,是赢家,半懂不懂但从来只是观望的,是楼市里的愤青。一个分裂的楼市,映照出几多人格分裂。

  这里举几个例子。

  媒体报道说,单老先生今年80高寿,28年前他在银行存了两千块钱一年定期,相当于他半年工资。存完后,他竟把这张存单完全忘了,去年翻书才发现。现在他将钱取出,本息共2514.48元,不到他半个月的退休金。

  董藩教授评论道,(这些年)存款意味着被洗劫,学会房地产投资是跑赢真实通货膨胀的主要方式。网友“印钱消费”说,房产不会升值,是货币在贬值。房产对冲的是会社会增发的货币。所以买房不贷款毫无意义。

  最后重温一个老套的寓言故事:

  一只掉进深井的狐狸,想不出逃脱的方法,就像囚犯一般被拘禁在井底。这时,恰巧有一只山羊因为口渴走到井边。它看到井里的狐狸,问狐狸井水的味道可好?

  狐狸以欢欣的态度掩饰悲惨的处境,极力夸赞水质之优美并鼓励山羊下到井底。山羊只顾及口渴,而不假思索的往井里跳。

  等到山羊解渴后,狐狸说:“把前脚放在墙上,头低下来。我跳到你的背上,便可爬出这口井,然后再帮你脱困。”

  山羊接纳了狐狸的建议。狐狸立刻跃上山羊的背,抓住山羊的两只角,稳步爬到井口,然后拔腿就跑。山羊痛骂狐狸毁约,狐狸转身大叫:“老笨蛋!假如你的头脑能像你的胡须那样多,你将不会在摸清出路之前,就纵身往井里跳,也不会让自己置于无法逃脱的困境中!”

  有主见并非要你不听劝告,一意孤行,而是说当你面临抉择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人云亦云,而是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免责声明: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房产新闻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最新资讯

滚动播报

更多